2022年,合阳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和中省市各项决策部署,全面落实全省十四次党代会精神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围绕“一区一地一县”建设发展任务,以项目建设为引领,扩存量促新增,以重点产业为抓手,增强经济发展动能,以经济稳定发展为目标,抓短板优结构,有力推进减税降费,各类优惠政策及时落地,市场环境不断优化,全年经济呈现稳中加固、恢复有力、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。
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
一、从经济运行的整体情况来看:经济运行稳中加固,三次产业同步增长。
初步核算,2022年我县生产总值突破130亿元,实现136.29亿元,按不变价计算,同比增长6.4%,排名全市第1,增速分别高于全国、全省、全市3.4、2.1、2.4个百分点。从三次产业看,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.61亿元,增长4.7%;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.98亿元,增长13.1%;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4.7亿元,增长5.0%。三次产业比为28.3:24.2:47.5。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2.1%、37.5%和40.4%,分别拉动GDP增长1.4、2.4和2.6个百分点。总体来看,经济发展稳中加固,三次产业共同发力,经济发展的韧性不断显现。
二、从生产领域看,经济发展稳定有力,农业稳产保供基础扎实,工业持续较快增长,建筑业生产步伐稳健。
农业生产稳步发展。今年以来,合阳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,围绕稳产保供总目标,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,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农业,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、产业化、标准化、品牌化,农业经济形势持续向好。2022年,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69.00亿元,较上年增长4.9%。其中,农业产值52.96亿元,增长4.5%;林业产值2518万元,下降16.6%;牧业产值11.36亿元,增长8.7%;渔业产值2.46亿元,增长4.2%;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.96亿元,增长3.2%。
粮食产量基本稳定。农业生产稳步提升,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。今年以来,县委、县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稳定工作,在夏粮取得丰收的基础上,秋粮播种面积稳定增加。全年粮食面积75.70万亩,较上年增长1.7%,平均亩产322公斤,较上年下降5.0%。粮食总产量实现24.38万吨,较上年下降3.4%。其中夏粮播种面积33.86万亩,平均亩产达257公斤,较上年增加4公斤,增长1.6%,总产达8.70万吨,较上年增加1717吨,增长2.0%;秋粮面积41.85万亩,较上年增加1152亩,平均亩产375公斤,较上年下降6.3%,总产量15.68万吨,较上年下降6.1%。
林果获得丰收。近年来,我县依托独特地理位置、适宜自然气候等优势,挖掘发展潜力、创新种植模式、规范生产标准、提高果品质量,全年园林水果产量58.71万吨,增长6.7%。苹果种植面积22.05万亩,产量35.03万吨,增长5.6%,初步形成了以甘井镇、金峪镇、同家庄镇和城关街道办事处为主的苹果标准化生产优势产业带。葡萄种植面积10.62万亩,产量13.90万吨,增长11.3%。主栽品种为红提,搭配阳光玫瑰、克瑞森无核、新郁、甜蜜蓝宝石、中华红玫瑰。梨产量5.36万吨,增长4.1%;桃产量3.33万吨,增长2.8%;枣产量2214吨,增长3.5%;柿子5132吨,增长8.0%;樱桃产量1705吨,增长11.7%。
蔬菜、药材产量逐年增加。近年来合阳发挥资源优势,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,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,推动农业提质增效、农民增收致富。今年全县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比上年同期增长2.7%,总产量同比增长3.4%,增幅较大的品种是水生菜类、葱蒜类、白菜类,播种面积分别增长46.9%、18.9%、3.5%,产量分别增长47.5%、15.9%、3.5%,合阳县依托优势地理资源,出产的莲藕条长肉厚,富含大量淀粉、维生素和矿物质,莲藕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拳头产业。全年蔬菜面积15.14万亩,增长3.5%;蔬菜产量27.46万吨,增长3.4%;药材面积3.95万亩,增长14.5%,产量8712吨,增长14.7。种植的主要品种有黄芪、杜仲、甘草、枸杞、元胡、板蓝根和黄姜;瓜果面积1.37万亩,较上年下降3.2%,产量4.62万吨,下降1.3%。
畜牧业生产形势良好。畜牧业生产形势稳中有升,产能继续得到有效提升,恒源林牧、石羊、正能、新希望、晟杰等龙头企业带动明显,产能继续保持稳定增长,全县畜牧产品供应充足,市场供需稳定。年末全县猪、牛、羊、家禽存栏分别为13.11万头、4.12万头、2.97万只、105.0万只,较上年分别增长2.3%、-0.5%、-1.5%、13.6%;生猪累计出栏15.10万头,较上年增长6.5%;牛累计出栏1.32万头,较上年增长0.7%;羊累计出栏3.16万只,较上年增长0.2%。禽蛋奶产量稳定增长。家禽累计出栏35.67万只,较上年增长7.2%。肉产量达1.52万吨,较上年增长6.0%;蛋产量达1.02万吨,较上年增长5.8%;奶产量达11.69万吨,较上年下降2.5%。
工业产能释放不断,重点行业拉动有力。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.3%,增速排名全市第2。从三大门类看,采矿业继续领跑工业经济。规上采矿业增加值增长29.3%,采矿业拉动GDP增长2.2个百分点,是工业经济较快增长的有力支撑。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.19%,规上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24.4%。
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.33亿元,增长13.1%。从内部结构看,重工业实现产值40.33亿元,增长13.5%,重工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5.3%。轻工业实现产值2.0亿元,增长5.7%。从经济构成看,国有控股企业完成产值30.10亿元,增长31.1%,年内始终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;非公有制企业完成产值12.23亿元,下降15.5%,非公有制企业受疫情影响产值明显下滑。从企业规模看,重点骨干企业增速大幅提高,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.96亿元,增长32.0%。从销售情况看,工业销售产值41.94亿元,产销率达到99.1%。从行业分类看,能源工业产值31.10亿元,增长18.9%,占比达73.5%;非能工业产值11.23亿元,下降0.4%,占比26.5%。
生产规模不断突破,大型企业强力支撑。全年产值亿元企业6户,其中产值过5亿企业2户,亿元企业合计产值占总产值75.0%,同比增长28.9%,拉动增长率为19.0%。9个行业大类中,3个行业实现正增长,部分重点行业增长快速。煤炭开采业增长30.7%,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.6%,包装行业增长37.1%,装备制造业下降5.7%,农产品加工业下降17.0%,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41.9%,建材行业下降5.5%,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下降0.5%,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0.1%。
建筑业稳中有进。全年建筑业总产值22.36亿元,同比增长33.6%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.57亿元,同比增长20.6%,拉动GDP增速0.9个百分点,对经济发展贡献14.0个百分点。新入库企业拉动强劲。新入库建筑业企业1户,为建筑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,建筑业生产呈现较快增长态势。从市场需求看,建筑企业新签订的工程合同量持续走高,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共签订建筑合同额23.30亿元,增长8.7%。其中本年新签订建筑合同额18.47亿元,较上年增加4.77亿元,增长34.8%。本年新签订合同额占比79.3%,高于上年同期5.7个百分点,新签订合同额的连年走高显示出建筑业发展活力不断释放。
三、从需求角度看,投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,商贸市场活力释放。
投资规模持续扩大。今年以来,我县坚持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年为抓手,围绕稳存量、促新增目标,狠抓全县116个重点项目建设,加强项目招引力度,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。全年共进行11次重点项目集中开工,累计入库项目270个,其中5000万以上48个,5000万以下220个,5000万以上项目占比17.8%。城北供水灌溉主干工程一期、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等65个项目建成投用,同富铁路物流园、荷宝高速临猗黄河大桥等51个项目顺利实施,京昆高速合阳段四改八、108国道合阳段二改一等32个前期项目扎实推进。2022年,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.31亿元,较上年增长7.8%。其中,项目投资完成104.32亿元,较上年增长8.6%;房地产投资完成6.99亿元,较上年下降2.2%。
从产业看,一、三产业均呈快速增长态势,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4.01亿元,较上年增长40.5%;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4.11亿元,较上年下降17.3%;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3.19亿元,较上年增长21.5%。三产投资结构比为12.6:30.6:56.8,其中一、三产业投资占比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3和6.4个百分点,第二产业投资下降9.4个百分点,占比呈现“两升一降”。从投资主体看,民间投资完成40.21亿元,同比下降1.1%。民间投资占比36.1%,低于上年同期3.3个百分点。
从行业看,工业投资完成34.11亿元,同比下降17.3%,其中技改投资完成7.72亿元,同比下降5.2%,制造业投资完成9.22亿元,同比下降4.9%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40.27亿元,同比增长103.8%。文化产业完成0.98亿元,同比下降86.5%,高技术产业完成1.92亿元,同比增长6.9%。
房地产销售稳定增长。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实现32.13万平方米,较上年增长9.0%,增速与上年持平。今年以来,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,房价涨幅有所回落,房地产市场趋于平稳,房地产投资、销售和房价逐步趋于稳定。从开发投资看,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2.2%。从商品房待售面积看,全县商品房待售面积不断减少,全年商品房待售面积1.23万平方米,较上年下降32.0%。
商贸领域恢复向好。全年消费市场持续复苏回暖,发展势头强劲有力。合阳县深入贯彻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财税、金融政策,激发小微企业发展活力。紧抓五一、十一等小长假消费旺季,积极开展“合阳县农民丰收节暨第六届红提节”、“福山—灵泉历史文化游”、电商直播展销、特色产品促销、特色美食展等系列活动,居民消费需求加速释放,消费品市场供销两旺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.5%,低于全市0.5个百分点。商贸四大行业中住宿业营业额同比下降5.8%,批发业、零售业和餐饮业分别增长11.4%、15.7%、和4.4%。全年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6.41亿元,增长12.8%。分区域看,城镇消费市场零售额16.35亿元,增长13.1%;乡村消费市场零售额602.9万元,增长7.0%,低于城镇6.1个百分点。从消费形态看,餐饮收入完成9486万元,下降12.1%;商品零售完成15.46亿元,增长15.1%;从商品类别看,必需品及文具、家电、建筑装潢、汽车消费增长较快,其中:粮油类增长34.3%、干鲜果品类增长40.3%、日用品类增长28.6%、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50.3%、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4.6%、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0.6%、汽车类增长44.6%。
服务业加快恢复步伐。大力实施旅游发展战略,加快发展金融、物流、信息、科研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,逐步提升教育、文化、旅游、娱乐、健康、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,形成了多业态、新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。全年服务业中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,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.9%、32.5%,对GDP的贡献分别为0.3和0.6个百分点。1-11月份,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.9%,高于上年同期48.5个百分点。规模以上服务业7大行业门类中有5项营业收入保持正增长,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.6%和22.6%。
四、从收入角度看,财政收支同步增长,金融信贷运行稳健。
财政收入持续增长。今年以来,我县财政总收入完成6.95亿元,与上年持平,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29.1%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.6亿元,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23.9%。其中:税收收入完成20153万元,同口径增长15.2%。财政支出完成37.65亿元,增长9.1%。其中: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85.4%。
金融信贷稳健运行。12月末,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09.12亿元,增长14.5%,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72.25亿元,增长15.0%。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8.70亿元,增长13.0%。存贷比37.6%,低于上年同期提高0.6个百分点。人民币存贷款余额287.81亿元,增长14.0%。
居民收入不断增长。今年以来,全县围绕“守底线、抓巩固、促振兴”目标,用活用足各类惠民政策强帮扶解难题,实施巩固脱贫成果、衔接推进385个乡村振兴项目,加快特色农业、拳头产业带动力度,千方百计拓宽居民增收渠道,增加居民收入。全年我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91元,增长6.7%。其中: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98元,增长5.1%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66元,增长6.8%。
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
总体来看,今年全县经济运行质量有提升、韧性在加强,但是依然存在农业产业质量效益不高、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、投资项目质量有待提升、新增动能释放不足等问题,对标高质量发展仍有差距。
(一)农业产业质量效益不高,抗风险能力偏弱。一是农业产业质量效益不高。全县农业产业存在特色农业“小”而“散”、加工链条“缺”而“短”等问题,现代高效农业、农产品加工业尚处于较低水平。同时,农民种植技术普及程度不高。由于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偏低,技术接受能力有限,设施农业种植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高技术农技人才较缺乏,技术推广缓慢,农业产业发展处于传统模式。二是农田基础设施薄弱,抗灾、抗旱能力不强,今年秋粮面积虽比上年增加1152亩,但亩产较上年减少25公斤,导致秋粮产量下降。另外,随着农药、化肥、劳动力等中间消耗投入成本的增加,农民种粮成本不断增加。
(二)制造业短板仍未改观,产业转型升级还需加力。一是制造业发展基础薄弱。全年规上工业制造业产值9.47亿元,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2.4%,低于上年同期2.1个百分点,近年来工业经济规模逐年扩大,但制造业占比不增反降。从企业户数看,全县34户规上工业企业,制造业企业21户,占比61.8%,制造业企业户均产值4500万,企业规模普遍偏小,带动支撑作用不明显。二是工业经济结构不优,能源行业占主导地位。工业经济中采矿业完成产值占比67.6%,一矿独大局面仍未改变。全年规上工业9个大类行业中6个行业增速呈下行态势,占比达67%。能源行业占比大,制造业占比逐年降低,不利于工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,工业经济风险系数也随之加大。三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。煤炭、水泥等高耗能传统行业占全县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4.2%,随着各项碳达峰、碳中和及双控降耗政策的推进实施,亟需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。
(三)项目质量有待提升,民间投资占比偏低。一是重大项目支撑不足。从项目入库看,全年累计入库项目270个,亿元以上项目18个,占比6.7%;从项目个数看,本年施工项目345个,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9个,占比低于上年9.5个百分点。二是民间投资占比持续走低。全年民间投资40.21亿元,占投资比重36.1%,低于上年同期3.3个百分点。今年以来,民间投资不管是从总量还是从占比来看,都低于上年同期水平,显示民营企业信心不足,投资和融资意愿持续低迷。三是工业投资及制造业投资同步下降。从项目分类看,全年工业投资占比30.6%,低于上年同期9.4个百分点,工业投资下降17.3%,低于上年同期66.0个百分点,其中制造业投资下降4.9%。制造业投资占比8.3%,低于上年同期1.1个百分点。工业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速同步放缓,释放出经济发展活力依然不强的信号。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03.8%,拉动投资增速19.9个百分点。可以看出,在民间投资低迷、制造业投资收窄的多重压力下,项目投资主要依靠基础设施建设拉动,项目投资质量和效益仍然偏低。
(四)新增动能储备不足,企业生产运营还需再关注。一是净入库企业户数偏少。全年共入库企业21户,其中月度入库5户,年度入库16户。退库企业13户,全年净增入库8户企业。新增五上企业质量不高、规模不大,经济增长动能仍需进一步释放。二是小微企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,不少小微商贸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较大生存压力,其抵御风险能力远远小于限额以上企业。中下游工业企业面临成本上升和需求下降的双重挤压,特别是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较大,利润收窄。三是受疫情因素影响,服务业仍未完全恢复,客流明显受到抑制,旅游、文化娱乐等行业受冲击时间长、程度深,消费恢复周期被拉长。居民消费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,其他消费恢复较慢,住宿餐饮、文化旅游等聚集性消费潜力释放不足。全县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额同比下降12.1%,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.9%,低于GDP增速4.5个百分点。
对后期经济发展的对策、建议
针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,我们要主动作为,积极施策,及时解决,为经济健康、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
(一)夯实农业基础,提升质量效益。一是稳定粮食生产,深入推进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,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程、综合配套、便捷高效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,实现粮食提质增效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,大力发展食用菌、莲菜、药材、林果等特色优势农产品。二是发展高效农业示范园区。在稳定一产的基础上,壮大二产,做活三产,推进产业链相加、价值链相乘、供应链相通,打造农业产业化经营“升级版”,积极推广洽川荷莲鱼生态养殖模式,加快推进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模式,依托雨阳好家米、中资国业牡丹等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供应进入快车道。加强“方寨红”樱桃、金银花等新优农产品的品牌宣传,进一步做大做强合阳红提、苹果、红薯产业规模,稳步扩大鲈鱼和南美对虾种苗供应,以特色农产品逐步带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(二)深挖制造业潜力,抓强扶弱补短板。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,立足资源禀赋,完善精细化产业链布局,发展装备制造业、现代农产品加工业,构建现代工业体系,延链补链强链,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,让资源更好发挥价值。加快发展能源综合利用产业,突出转型发展,围绕煤炭、光伏、风电,延长产业链条,使煤炭产业变成材料和产品输出,大力发展光伏、风力发电等绿色经济产业,实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,助力碳达峰中和。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,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,引导和帮助传统支柱产业通过技术改造等方式转型升级,增强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,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、高技术制造业等新动能,持续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,打造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。
(三)突出项目招引,扩大有效投资。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“一号工程”做好项目招引储备,采取领导带头、招商小分队形式进行叩门招商、以商招商、乡情招商、节会招商等形式,营造浓厚招商氛围,着力招大引强、延链补链强链。紧盯央企、东部产业转移,以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为重点,围绕新基建、绿色食品加工、先进制造等,靶向引进一批投资大、质量高、拉动强的优质企业,不断丰富拓展延伸产业链条,为经济长远发展积蓄更多后劲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、做好服务保障,树牢服务意识,坚持精细作风,及时对接企业需求、解决项目建设难题,推动资源要素向合阳流动,以项目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(四)聚焦企业运营,增强动能释放。持续做好企业帮扶,对重点企业制定“一企一策”,用好减税降费、普惠金融等政策加强市场调节,加大各项援企稳企惠企政策落地落实,完善信贷资金支持,有效降低企业成本。关注小微企业、个体工商户经营情况,落实好助企纾困系列政策,让企业应知尽知、应享尽享,帮助企业降本减负、稳产稳岗。扎实推进小微企业培育工作,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、成长性好的“专精特新”企业。同时,积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,大力鼓励企业创新,支持企业加大转型升级投入,利用企业科技创新贷款贴息项目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科技政策进行重点支持,增添企业发展、经济增长新活力。